你会让孩子“在家上学”吗?-给孩子请个家教,让孩子在家上学-太原启航家教网


来源:太原家教网 日期:2011-10-14

 开学伊始,正当不少家长挤破脑袋想让自己的孩子上名校,进好班的时候,却有这么一部分家长,逆其道而行,把孩子从学校接回家中,自己充任教育之责。电视媒体对于这方面的报道也是日益增多,如太原的刘书宏、长沙的赵雄、成都的朱亚、山西的崔书云……

对于“在家上学”,这不是中国家长首创。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就已经出现了“在家上学”的风潮。美国教育学者麦迪奇(Helen Mondloch)在《在家上学》一文中写道:“曾经被认为是宗教右翼独有领地的‘在家上学’,如今已渗透到主流教育方式中去,成为一场强劲的基层运动。它迅速地重新确定家庭的价值,彻底改变着教育的现状。”

在世界历史名人记录上,也的确有不少“在家教育”的成功案例。例如被称为20世纪最卓越的风景摄影师安塞尔·亚当斯,在12岁的时候,因为不能忍受课堂上的约束和烦闷,用狂妄的笑声打断了老师的讲课,并且公然指责老师的失职。从此,父亲为他选择的学校教育正式终结。之后,安塞尔在希腊接受在家教育。并一举成为集摄影教育家、作家、自然保护先驱于一身的时代英豪,被称作美国摄界诞生的国家英雄;美国第二届总统约翰·亚当斯一直都是在家上学,每天,他都跟一群小朋友快乐地去邻居阿姨家的厨房玩,在那里,阿姨教他们一些知识。亚当斯被认为是“为大学量身打造的人”,在他15岁的时候,他就成功地考取了哈佛大学。

种种例子表明非学校教育模式下,孩子的未来也有明天。但每一种教育形式都会有自己的利弊,面对这一新的教育议题,网上专家也是各抒己见。不少人认为“在家教育”是对当代中小学死板的应试教育模式的一次无声控诉,政府一直在给青少年学生口头减负,而家长此举正是还孩子天真童年。另一部分专业人士分析,家长这个举动太过冒险。在目前中国特色的中考、高考人才选拔体制下,家长之举不符合国情。另外孩子接受的家庭教育是否系统全面暂且不提,孩子在童年时期缺失学校集体生活经验,会否在日后的人际交往中产生障碍呢?

种种争议,孰是孰非暂且不提,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在家上学”风,正在引起中国教育模式深思。(文:赵晓宁)

【即时通会员如是说】

在学校学的不只是知识,还有当前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政治制度下的一些“游戏规则”,这些不存在于课本上的东西,不是所有家长都能教的,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将来还打算在这个社会上混,请谨慎。当然,“校园是个小社会”也是倍受争议的存在,有人说这是玷污,但根绝又会导致学生走出校园后不能适应社会,这究竟是教育问题还是社会问题,真的说不清楚……小迷

不知道别人怎么做,如果是我,肯定不会让孩子在家上学的。一方面大部分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教育体系根本不科学,根本无法满足孩子循序渐进的成长;另一方面孩子脱离的学校这个集体,很可能造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如此两方面,我是不敢把孩子放家里。李特

那些个别成功的也只是个别案例,而且是在国外的一些家庭。在中国,在家能把孩子培养成大学生的家长,可能还是比较少吧,孩子从小,就应该和同龄人一起成长,如果每天都是家长来教育孩子,必然在教育过程中,大人的一些较为成熟的思想就会潜移默化的灌输到孩子的身上,让孩子的童年有一些不应该有的成人思想与思维。至于应试教育抹杀孩子的天赋与个性问题,应该改变的不是家长的培育方式,而应该是国家教育体制的改变。施凤刚

我不会。一是没有时间,二是没有教育方法,对待孩子我不能保证自己时刻有最好的状态。也许会急躁,会把自己的脾气传染给孩子,再说了,孩子由一个人教也不好吧。我还是倾向于把孩子交给学校。贝拉

学校教育自然有学校教育的好处,只是当下如果能够在家庭当中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成长,选择家庭教育又何乐而不为呢?毕竟,现在国内的学校教育确实东西太多,甚至是在磨灭孩子很多原本的天性。长此以往,还不如结合孩子本身的天性选择自我为主的家庭教育,说不准这样更能缩短我们获得诺贝尔奖的时间。在面对极力出现的家庭教育的时候,我们本身也是该审视学校教育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偏差了。杨文

让孩子在家上学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其中也有比较成功的案例,但请记住这只是个例。对于像我一样芸芸平凡的人,我想可能还是会选择学校教育,毕竟这才是我们的正确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需要很多的外在和内置因素,比如孩子的性格和条件,比如自己的能力和条件,比如周围的环境和条件等等,只有这些条件达到了你才可以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当然对于许多行动派来说,可能并不需要这么多条件,只要自己愿意就行。我虽然不会这么去做,但还是支持这样去做得同仁,正如我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最后还是要提醒一句,让孩子在家上学,要三思而行,量力而为。倪卫校

我在给孩子选学校时,开始是最一般最普通的学校,不凑热闹,小孩子就是学着玩着长着,还不成熟,就那么一点知识,至于每天都抓得那么紧那么累吗?后来,就有了打算让其在家里学,自己教的想法。当然,每一种教育形式肯定都会有自己的利弊,在家学习也一样。但是,至少在家里,父母的爱心会多一些,作业会适度一些,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格来培养,而不是灌输知识的机器和批量制造的产品;至于集体活动,也可以适当时间安排参加一些同龄人游戏、社交、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等等,也可以想办法。同时,在家里学,对父母的知识水平和教育能力、方法有着较高的要求,也不是人人都能适应的。栗彦卿

孩子在家上学,其实是家长对中国的教育很失望的结果。长期以来,中国的义务教育虽然高举着“素质教育”的口号,但实际上却把应试教育发挥到了极致:为了实现读大学这一目标,学校、家长、学生下足了“苦功”,择校热持续升温,全职陪读也时有发生,学生课业负担十分沉重,身体素质日渐变差,中小学生成了“最累一族”。为了学生考试能取得好成绩,学校不惜砍掉体育、美术、音乐等占用时间还不能带来“效益”的副科,全力以赴、专心致志地培养学生们应试的能力。以至于出现中国学生“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的尴尬现象。这种本末倒置的教育体制,会让越来越多的家长感到失望甚至愤怒,如不尽早改革,毁掉的不仅是学生本身,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周明欣

其实中国的教育模式愈发不适合孩子的成长,几乎所有的创意性想法都被否决,龙应台先生的“大学幼稚园”一说很好地阐述了这点,每个人都是机器人,机械性地重复,没有特点。这就是中国教育的产物。不仅如此,经世致用的教育原则把孩子们真正应该培养的情操和价值观全盘否定,每个孩子争先恐后成为大人希望他们成为的千篇一律的人,不去想孩子们的兴趣所在,也不去想每个人特定的个性特征。然后按照他们可笑的标准把孩子们分成优等生和差生。胡倩

我觉得还是让孩子上学。原因有三:一家长不一定有时间来教导孩子,就算有,能否胜任也是问题;二假如让孩子在家里学习,那他就难接触到外边,和外边的同龄孩子可能会有一些区别;三在学校信息量大,丰富的课余生活等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杨善炯

中国的教育制度确实有种种弊端,但我依然不会让孩子在家里上学。一我没有时间,二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群体。案例中在家上学成功的人只是特例,他的成功有个人原因,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等等。李斐

各有利弊吧,学校教育会系统些,老师也比家人在教育方面更有经验,而且老师在学生面前更有威严,而且学校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伙伴,有伙伴的童年生活会更加精彩,还有可以让孩子知道怎么跟别人相处,这对于学好如何做人有帮助,但是学校教育过于死板,而且不可以选择地学习。而在家学习可以更自由些,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也是如此,选择性更多一些,可以充分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而且孩子也会更快乐,更自由些,当然家长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并且家长要有这个能力,否则会适得其反。孙琴

人是需要合群的,单打独斗在中国现行的体制下是行不通的。尤其是孩子的教育问题,除非是刚生下来到满三个月时是由孩子的父母在家中抚养教育,学说话和走路时就已经接触外界,与庄村的大人和小孩在一起了。孩子在家上学在我国自古以来是没有的,虽然目前随着社会发展和家庭生活的改善及学费过高等因素,涌现出了孩子在家里上学的“试验田”和样板。但作为人要独立、适应社会生活,接受新鲜事物,必须接受大众教育。让孩子走出家门上学,获得更新鲜、更全面的综合素质和思想教育。燕兆林

我想提个问题供大家参考:我们现在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政策及生活压力能允许多少家长在家教育小孩?刘伯温

我不会选择。第一,迫于生计,每天要上班不可能天天在家教孩子;第二,自己虽然是本科毕业,但对于教育学,还是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供我使用,只能根据有一些民间流传的教育方式来做,例如“女孩子贵养,男孩子贱养”等。第三,在家教育孩子,孩子缺少了与同龄孩子接触的机会,经常和大人在一起,缺少玩伴。郭珊珊

中国更应如此,但是这个社会不认能力,如何获得自己的学位呢?实现优点:1、家庭本就是孩子的第一教室,谁会说孩子一生的学习学校超过家庭(不论时间,还是质量)2、家庭才能真正学习结合实践3、对比看,知识分子的子女更多家中成才的。李晓燕

我比较倾向于支持孩子到学校学习,原因有四:一、教育专业化是一种社会分工,现在的学校教育是社会分工发展的选择,回到家庭教育是对社会分工倒退,从国家对教育的准入规则的设计看,越来越严格和繁琐。理性地分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在提高的,而不是下降。学校教育的专业化发展使普通人无法系统理解教育的方法,学校教育所设计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心知肚明;第二,学校在教师培养上,越来越注重走专业化道路,这对孩子教育的考验更加构成挑战,尽管每个家长都可以在孩子的教育上有自己的体会和成功的经验,但对孩子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正如大家都想通过炒股赚钱、买房赚钱,但不是所有人都会发财是一样的道理,更何况,有些人没有炒股或炒房的资本,就如有些人没有教育的知识一样。

编辑者:太原家教太原家教网)



首页 请家教 教员注册 教员登录